当前位置:首页 > 直播·访谈 > 正文

首届基础教育国际化论坛嘉宾演讲文字与图片实录

2014年10月20日  来源:神州学人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三个问题,第一把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第二基础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挑战,第三国际化教育的思考。今天上午的发言都很精彩,很多是比较实践领域或微观领域的,我这个宏观层面更多一些,另外宏观和微观结合一点,有一些案例。但是我要说我今天讲的观点是个人观点,不代表教育部,也不代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我以一个专家学者来谈我的认识。

第一,把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首先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选择。我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领明确指出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改革,开展多层次交流与合作,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重大政策文件里面把国际化放在文件中,30多年的对外改革开放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项必然选择。

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我个人认为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念。

基础教育国际化,现在中西部差异这么多,贫富差异这么大,基础教育国际化对偏远地区是否适合,我觉得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国际化,也不能说强调公平就强调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核心是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起点、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要确保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我们提教育国际化,并不是说在这个范围上,只针对少数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我们要重点把握五个方面。

一、理念。强调国际理解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做准备。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我们要让中小学生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目前我们侧重学生的考察能力,记忆能力的评价方式难以做到。特别是要让学生突破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和社会。

今天上午很多人都讲到,西方教育的长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宽广的兴趣,勇于打破旧框架,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活动凸显出来。

我们国家的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各种各样的竞赛中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是做题多,分析少,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开展区域国际化探索。我觉得基础教育国际化一定要开展区域性的国际化探索。一个校长如果有强调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某一方面这个校长能够带动全校师生发展,而国际化不是校长的个人行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也是发达地区强调的发展需求。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初步均衡的区域,进一步走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

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问题、物质环境问题,而是课程、教学、学生、学校文化,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班级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发展。

所以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应该以区为定位,推动教育国际化以区定位比较恰当,这个区可能是一个城市里面的一个区。基础教育国际化,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以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做得比较好的像深圳南山、北京海淀区,有很多理论的思考和经验,因为他们都制订了3-5年的行动计划。

武侯区认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个学校的力量太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力。

三、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政策导向,我们要质量、效率、评估等标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化改革课程内容,创造思维能力提高,所以这是综合的全方位的。

这里举一个北大附中的例子。他们把学校分成四大学院:行知学院、元培学院、博雅学院、道尔顿学院。打破班级界限,实施选课制,学分制,小班教学(30),专业教师上课,强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作业强调开放性分析与论证,批判性阅读和协作;过程性评价。强调自主学习,把学生分成7个书院社区,4个书院赛事。他们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我感到基础国际化做得比较好的是人大附中。他们开设了100多门选修课。

四、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渠道和方式较多,有组织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教师及管理人员出国培训等。

学校不应以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破学科前沿知识内容,交叉学科内容。引进的课程要完整、适度、处理好与统编课程关系。

北京市21世纪学校的校本教材有40多种,参照引进教材编写,为有意进入国际部高中的学生提前奠定双语基础;有初中部英语国际直通车教材。他们把引进教材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把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

教育国际化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出了新挑战。它不应该是个别教师的行为,应该全体教师来参与,我们的国际学校也好,普通高中也好,一定要有一套系统的讲授国际课程,培养国际教师的方案。我们要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培训教师,建立学习交流平台,关注基于素质平台的学生和学习,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游学、校际交换,一定要师生共同参与。

比如北京王府学校,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国际课程。该校是美国大学理事会首家中国会员单位,学生入学即全面实施学籍、档案、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学分管理的电子信息注册。王府学校引进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模式,它的师资结构是404020,即40%外籍教师,40%海归教师,20%的中教双语教师。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讲三个方面。

1、高中国际部引起的社会争论。高中国际班,满足了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但一定程度上也给常规教学带来了影响。高中国际部各种费用惊人,部分中学靠高中国际班创收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经济利益驱动。国际班在师资安排,课程安排,教学质量方面遇到新挑战。

2、外教市场混乱。去年内地各类英语教学机构共招收3.6亿名学生。很多外教不合格,没有教师资格证。中介机构撮合求职人和求聘学校,从中收取费用,市场缺乏监管。

3、国内的高校优质生源修出国外。20148月,美联社报道,中国已取代韩国成为美国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国。

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赴美学生中的主力军。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和美国国务院共同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22013年,大约82万名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就读,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本科生增长26%

高中阶段出国流向美洲、欧洲、大洋洲。至此,雅思考试在全国的考场总数达到53个,分布在35个城市。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持续下降的高考人数。2013年北京市的高考考生创历史新低,比2012年减少5.27%。高中阶段出国和弃考留学的人数显著增长。这一波低龄留学热潮的学生家长构造,已经不像上世纪末。

人才流失人才滞留。人才流失就是投入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培养人才,产出阶段人才却去外国贡献。上学的时候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是中国来出钱的,产出阶段人才去外国贡献,这就叫人才流失。人才滞留并不完全等同于人才流失。根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中国有72%的留学人员选择了回国发展,不到30%留在了国外发展。

去年66日《人民日报》发布一条消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这个数字确实令人触目惊心。

目前中国高中阶段出国学生占学生总量不多,但却是出去的精英学生比较多。按教育部统计截止2013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共有161万人。从前景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海外学习和工作是走一步看一步,并没有明确去留意向,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业环境是每个青年非常正常合理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欧洲发达国家的优秀青年,竞相流向美国。我们要正视高校优质生源流出国外带来的潜在人才流失的挑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但也不能走闭关锁国这条路,我们对这种挑战宜疏不宜堵。

目前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开设了以出国为导向的国际班。由于缺乏政策规范,部分课程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收费高昂。

公办学校一定要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引领人。要认识到引进国际课程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国际通行的课程方向和基础教育优势相结合,助推本土教改,补本土教育之短板。

公办高中引入国际课程要避免走入歧路。当前我国高中的国际课程班要注意四不。第一,公共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不是外国大学的预科班;第二,高中国际班不是国际教育机构的招生办,中国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上大学的权利;第三,国际课程班不应该成为中介机构的广告牌。

上海市教委44日宣布,21所普通中学成为国际班课程试点学校。今年9月在上海闵行开设的七宝德怀特高中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美合作高中。改革育人模式,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上海市中学的国际班试验。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市西中学国际课程中心与美国亚利桑那州佛得谷中学合作。市西中学国际班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上海市高中毕业文凭、佛得谷中学毕业文凭、IB国际文凭。我们不是请国际班的老师,我们要通过这个推动所有的老师都有对国际化的理解。

再举个例子,北大附中的道尔顿学院2010年开办,到现在一共四个年级,100余人,强调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比较,中西课程比较,不开专门的IBSATA-LEVEL。不搞封闭教学,所有活动与其他3个学院平等。学生可选其他3个学院的课程,老师课程交流,实验室共用,教学模式相通。不以盈利为目的。

加强外籍教师监管。很多地区和中小学没有外交管理制度,许多外籍教师仅持旅游签证来华任教。北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外事办、市教委于2014914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外籍人员聘用制度》。

正确对待人才流失。正视高校优质生源流出国外带来的潜在人才流失的挑战。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看,为了遏制人才外流趋势,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更有力措施,从体制机制入手,全面改革我国现行的改革体制。抵制学术垄断。

教育国际化必须是双向交流,要及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育国际化始终面临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挑战,同时保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际化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本国教育特色基础之上的,通过开展国际化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冲突,增强学生的国际素养。另一方面,在比较的基础上,避免全盘西化,基础教育国际化不等同于留学教育,避免误区。
不忘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果一个民族无视或蔑视、舍弃或割断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伟大复兴从何谈起?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突显。

北京中加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战略,走特色之路,结合北京精神。

2009年开始,上海市晋元国际高中与印度泰戈尔国际学校合作,除每年定期开展教师,学生交流互访外,还提出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课堂教育模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影响到各自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到各自的教学管理方式,应当避免教育的全盘西化,对自己国家应该是实事求是,我们要注重常规教育的优势,对西方教育合理内核的困难要实事求是,避免盲目拔高。

我的发言到这儿,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观点”栏目,选用的相关文章、资料中表述或暗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文章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所述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作读者参考。

编辑:yang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