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直播·访谈 > 正文

首届基础教育国际化论坛嘉宾演讲文字与图片实录

2014年10月20日  来源:神州学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政策与实践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政策与实践。

教育国际化现在比较热门,出国留学、国际课程开始进入到中学。从家长、学校、政府层面大家都非常的关注,某种层面也需要加强管理。因为对上海来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增长几乎是翻番,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一个管理的制度,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推动政策的完善。

其实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想准备、政策储备都是不足的,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这件事情增加了我们思考的复杂性和决策的难度。

我给大家出示几张报纸的文章,比如《中国青年报》上登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有的中国孩子到国外会变了一个人》,还有一篇《在美国读高中并不美好》。国内的媒体有些是标题党,在这个领域,对家长有一些误导。

我们先来看一下国际教育化的现状。

一、现状:抢滩中国与涌向世界,教育国际化方兴未艾。

(一)现在国际课程纷纷进入国内。根据上海市教委统计,近两年来普通高中开通国际课程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增加了一倍。

(二)在上海外国人子女学校数量扩张。上海的国际学校这几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上海居住的外国人随行子女确实是通过国际学校解决他们的入学问题,现在一共有36所纳入到外籍人员管理的学校,基本上覆盖了学前、高中以及校外的补习学校。其中幼儿园5所,中小学国际学校17所。

据统计,在上海的国际学校,在校生29000多名。其中有3所学校办学规模很大,有3000多人,比如美国人学校、日本人学校,还有上海的国际部,最近一段时间,惠灵顿国际学校,哈罗公学也要进入上海。

(三)上海中外合作办学扩展到高中。从1993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合作办学管理办法以来,现在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现在上海已经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2个,主要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最近两年开始,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数量上也增加了,也就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除了义务教育以外各个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

二、视角:从两个立场看中外教育的输入输出。

(一)从外方角度来看,我们要看到国外的学校现在纷纷抢滩中国,我想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一个是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就业的自然需求,这种需求随着中国整个经济国际化的加深,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士不断增加,所以带动了国际教育的需求,在上海常住的外国人有25万,所以现在这些国际学校生意非常的好。二是全球品牌建设。三是利益获取。像上海的惠灵顿学校,每年的学费在20-25万之间,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毕业,大概总共需要300万。

(二)从我们的立场上看。首先是教育的选择。中国孩子仍然看重英美的学校,希望开发自己的批判思维和沟通技巧,虽然中国看似有比较坚实的教育基础,但是学生缺乏创新,中国的学生缺乏软技巧。

二是职业前景。因为中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思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海外接受教育的年轻人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可以期盼更加广阔的就业情景,这是中国的家长或孩子希望能够选择出国教育的原因之一。

三是经济基础。过去中国家庭没有选择,也没有经济实力,随着我们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家庭已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学校。这些都是今天中国的孩子越来越多的选择国外教育的一些原因。

三、国际课程:推力与拉力并存。

这几年中外合作的新内容是中外合作办学,但是对国际课程的引进这几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而实践的张力又很大,国际课程纷至沓来,教育行政部门面对这样的情况非常的窘迫,产生了很多问题,但因为我们没有政策,我们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2010年以来,上海这类的学校、课程、学生成倍地翻,所以必须要有一些办法。面对这些问题,大家的认识还是不一致的。

(一)文化交流与渗透。外国名校不遗余力地进军中国,它的学校海外扩张也得到了国内政治界的大力支持。英国的私立学校往往是学生与英国建立的第一条纽带,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将来可能成为专业人士,可能成为亲英人士,他会信任英国,和英国建立良好的商业往来。

从中国来看,大家就会感觉到这是不是文化渗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文化的交流也是国际趋势,中国也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在传播我们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促进全世界更多的人学习汉语。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许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文化的交流,而不能简单理解为渗透。习总书记在谈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时候曾经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扩大中外教育交流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家长的主动、被动与盲动。国内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去就读,背后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孩子不适应国内的升学体系而逃离,有的家长对中国教育的理念方法不接受、主动脱离。有的家长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盲目跟风。对这些存在的情况,有时候媒体起了蛊惑人心的作用,有时候中介机构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好的。

(三)学校的动机复杂多样。一是学校名誉因素,试图借此进一步提高学校名望。前一段时间上海的公立高中,校长的脑袋里有一个观念,人家都有国际班,我没有,我国际化没有赶上浪潮,现在没有国际课程部的学校身价是低的。

二是改革因素。确实有一些学校发现中国课程比较单一,很难让学生选择,而且比较少地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兴趣,我们是把课程设计好,然后把孩子安排到我们课程设计的不同时空里面,确有学校希望借此来改革办学,创新发展。

三是利益因素,通过收费来提高收入也是一个动机。这三种动机有时候也会交织在一起。

(四)中介机构的利益补偿与利益趋向。全国绝大部分公立学校国际部是采取和第三方机构合作方式运行,第三方除了学费分成,还包括留学项目、留学咨询,据我了解,狄邦教育和安生教育是运作得比较好的。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介机构无偿地提供服务,但是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我认为很多学校基本上是借了一个地方,然后收一点房租,其他的主要都是由中介机构来承担,因此未来对学校、对老师能不能驾驭国际课程没有太多的帮助,像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应该避免。

四、应对:上海国际课程政策框架与思路。

在这方面,上海做了一些政策的探索,我们在做这些探索之前,跟教育部的有关司局领导做过汇报,教育部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因为上海的发展太快了,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所以我们搞了一个国际课程政策的政策框架与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共识。存在的问题:国际课程班完全实施国外课程,存在教育主权问题。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无序竞争,风险不断增加。很多办学机构向家长承诺,向学生承诺,但是它的承诺是没法实现的。以学生出国为导向,以中介机构为主实施的国际课程班对上海的改革帮助不大。公办普通高中以公共资源举办高收费的国际课程班引起社会非议。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一是应该对国际课程实施基础教育准入管理。关于哪些课程允许进入,哪些课程不允许进入,必须实施准入管理,这一条大家是形成共识的。

二是要处理好满足学生多元升学需求与深化自身课程改革的关系。

三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当时开设国际课程班发展得快的是公办学校,因为公办学校有非常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有一些公办高中设立国际课程办,招收计划外的学生实行高收费,社会反响非常大,实行双轨制以后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整个舆论认为,对民办可以适度放宽。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个问题,上海市准许公办高中办国际班。我是坚持公办高中可以办,而且必须办。为什么?要让公办高中的老师通过国际班的经历,从而可以驾驭国际课程,要改变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的老师成为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主体,他必须去尝试国际课程。

但是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你公办高中办了这样的班,满足少数孩子出国。收费双轨制也不行,不收费是用公办资源支持他出国,到最后收费和不收费两者衡量下来,我们选择不收费。你说不收费,让孩子享用了公办资源出国,那我问你,我们的孩子享受国内教学出国的你管不管?我们只是提供教育,他们出不出国我们不管。最后我们的政策是公办高中允许办国际课程,但是不准额外收费,但这个政策只是上海,很多兄弟省市的朋友跟我讲,不收费我怎么活?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存在。教育部征求上海市意见的时候,我是非常主张要让我们的公办学校去尝试国际课程。

(二)政策思路与框架。20135月,我们向教育部有关领导作了汇报,上海大概是这么一个体系。一是政策的设计兼顾三大价值定位;二是建立国外课程准入审核机制;三是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升学需要。

同时我们非常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做这件事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三支队伍:一是了解和熟悉国外课程的专家队伍;二是一支能够参与国际教学的教师队伍;三是具有国际课程实施与管理经验的校长队伍。还提出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必须用中国的教材。

西亚的一个国家曾经希望上海过去办学,它是54万人口的一个国家,法律体系非常健全,其中允许外国人到他们那里办学的法律里面专门有一条,你怎么教都可以,但是必须上三门课:伊斯兰文化、本国历史和阿拉伯语。我们要求再加一门——地理。因为中国的领土问题也很重要,外国的地图对中国领土的划分会有问题,所以我们考虑后把地理加在里面。

四是明确公办与民办普通高中的不同定位。

五、未来:提升上海国际教育的影响力。

(一)国际课程的问题关切。比如公办高中是不是可以收取部分成本费?其实上海当初定的不准收费的政策,这是很难维持的,按照成本适度负担,进入国际班的学生基本上和考进普通班的学生分数差不多,但国际课程班聘请很多外国教师,所以成本就高了,如果有个成本负担机制也许更好,但因为公办高中当时的议论就是整个不允许办,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必须妥协。

二是民办学校怎么把当下的机遇变成一个持续发展、长效发展的机制?

三是4门国家课程怎么保质保量,进入到国际课程里面怎么来实施?

四是中介机构的去留及成本利润平衡问题。(二)规范和加强涉外办学。(三)大力推进双向留学。(四)构建完善国际教育服务体系。

面对问题,我们不回避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去正面应对,使得中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和基本教育体系能够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有序地得到衔接,我想这是我们所追求的。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观点”栏目,选用的相关文章、资料中表述或暗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文章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所述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作读者参考。

编辑:yangyu
相关文章